揭秘被“标签化”的保健品行业

《经济参考报》报道了几个老人在私域直播间购买保健品的故事:
家住吉林省 66 岁的李阿姨,退休金每月2000 多元,每天“进群领红包、听养生课” ,在直播间及线下讲座花费数万元购买保健品、海参等商品,坚信 “调理身体能防病”。她每日准时进入名为 “H8 百姓驿站” 的私域直播间,听主播讲“植入钛核磁芯片、释放能量波护脚” 的 “航天鞋”。报道中直接定义,如以 “免费体检”“养生讲座” ,通过 “免费鸡蛋”“听课打卡领红包” 等方式裂变社群,团队对老人进行 “一对一” 情感维系等行为为”此类骗局”。
一、当合规产品被污名化:我们该如何定义 “正确的销售”?
李阿姨故事中被贴上 “骗局” 标签的消费行为,实则折射出行业最尖锐的生存困境:国家批准的蓝帽子保健品,在很多公域平台被全面封杀、甚至在药店被限制销售,合规从业者被迫陷入 “卖货即原罪” 的舆论陷阱。深海鱼油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临床数据、氨糖修复关节的医学验证,这些本应光明正大传播的健康价值,如今却因少数乱象被集体噤声。
真正的销售逻辑本应是 “需求匹配 + 价值传递”:通过社区健康筛查发现骨质疏松风险,用钙剂产品说明书与临床数据完成教育,最后以会员制提供长期骨密度监测 —— 这整套流程与糖尿病患者在药店购买胰岛素何其相似,为何独独保健品要承受 “销售即诈骗” 的苛责?当三甲医院营养科门诊一号难求,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缺乏基础健康指导,保健品从业者提供的标准化健康解决方案,本质上是对医疗资源的补充,而非对立。
二、”调理身体能防病” 错了吗?被误读的健康管理常识与代际认知鸿沟
李阿姨朴素的健康观被舆论粗暴解构为 “上当受骗”,但这恰恰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核心逻辑。美国医学会杂志研究表明,70% 的慢性病可通过营养干预、生活方式调整预防,这与中医 “治未病” 的理念一脉相承。当 66 岁的老人每月从 2000 元退休金中挤出费用购买营养素,本质上是在为自己的健康风险投保,而非非理性消费。
舆论的偏见在于将 “调理” 等同于 “包治百病”,却忽视老年人对健康的真实焦虑:当体检报告出现 “颈动脉斑块”” 骨量减少 “等提示,当子女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就医,保健品说明书上的” 辅助降血脂 “”增加骨密度” 就成了触手可及的心理慰藉。调查显示,83% 的城镇老人曾自行服用保健品,其中 67% 的人表示 “医生门诊只说吃药,没人教我怎么吃穿住行”—— 这不是老人太轻信,而是健康管理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缺失。
三、营销手段无罪:当 “免费鸡蛋” 被污名化,我们在否定怎样的商业逻辑?
把 “发鸡蛋引流” 与 “骗局” 划等号,本质是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误读。超市用试吃吸引客流、健身房用免费体验转化会员、教育机构用公开课筛选客户,为何独独保健品行业的正常营销要被妖魔化?李阿姨案中被批判的 “社群裂变”,与电商平台 “拼团砍价” 的底层逻辑并无二致,区别只在于目标客群的年龄差异。
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手段,而在于价值交付的完整性:某正规品牌同样用 “听课领红包” 引流,但课程内容是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老年版解读,红包可兑换三甲医院营养科专家咨询券;其 “一对一服务” 聚焦于建立健康档案,每月提醒用药与复诊 —— 这种将营销手段与健康价值深度绑定的模式,在江苏试点半年后,客户投诉率为零,NPS(净推荐值)达 68 分。
李阿姨们的消费选择,本质是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的缩影。
当舆论用 “骗局” 简单粗暴定义整个行业时,我们正在忽视一个基本事实:2.8 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缺口,无法仅靠医疗体系单独填补。保健品行业的真正破局之道,在于从 “卖产品” 转向 “卖健康解决方案”,将营销话术转化为可验证的健康数据,把情感维系升维为专业服务 —— 唯有如此,才能在监管高压与舆论偏见中,为自己赢得生存的尊严与价值。
这不仅是为行业正名,更是为无数像李阿姨一样渴望掌握健康主动权的老人,守护他们选择预防保健的权利。当合规从业者用科学击碎偏见,用专业取代套路,这个被误解的行业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正名时刻。
大健康100|DJK100.COM 聚焦大健康领域的产业数字媒体。发布者:大健康100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